写给2020级新同学
yl23455永利经理:赵维江教授
就像每年都要开放的紫荆花,新一届的同学们如期来到了校园,成为九月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。虽然每一年都会有一批新生来到这里,但是我想对今年的新生说,你们是不平凡的一届。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扑向中国,扑向人类,人们不得不宅家禁足,工厂、商店、学校一时间全部关闭,生活的时钟一下子停摆了,但是有一批人始终没有停下来,他们一直在紧张的忙碌着,准备着迎接一场人生的大考。这批人就是你们,2020届高中毕业生。疫情没有挡住你们的脚步,你们通过了社会的考验,来到了憧憬已久的大学校园,要开始一段新的人生。
今天,在这里除了向你们祝贺之外,我还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, 就是读大学的意义。我想同学们读高中的时候肯定思考过这个问题,说不定作文课上还写过这样的题目。大家会随口给出我许多不尽相同的答案,不过我想都会涉及到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,就是4年后穿上学士服,拿到毕业文凭。没错,但这只是一个标志,肯定不是我们读大学的真正目的。
说到这里,我想起我上大学的一段经历。我是“文革”后恢复高考的首届老员工,社会上称为“七七级”,实际上是78年春天入学的。记得当我们离毕业还差半年的时候,由于“文革”后百废待兴,各行各业急需专业人才,所以教育部征求意见,如果我们乐意,可以提前毕业,不影响本科待遇,好像是绝大多数同学都不同意,包括一些当时已有妻小等着毕业挣钱养家的那些老三届的同学。估计全国各大学的“七七”级都是这样一种态度,所以这个议案后来就不了了之了,我们一直到82年的春天才毕业,上够了整整4年。
事后我曾想,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上够4年心里才满足呢?难道我们上大学不是为了有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收入吗?这个目的是不能否认的,但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。那是为了在学校时间长点儿多学点儿知识吗?也不完全是。其实学知识包括拿文凭都不一定非在大学里,当时社会上学习风气十分浓厚,许多人参加函授教育或者自学考试,一样拿到了大学文凭。既然如此,那到底是什么原因,让我们不愿意过早的离开大学校园呢?
将近40年过去了,回过头来看,我越来越感到,上大学对一个人来讲,绝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某种功利目的,它同时更是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,少了它人生就不完整,就不美满。所以我想说,上大学是一个过程,是一个让你的人生更为饱满、充实、美好的过程。
我在暨南大学曾经带过一位比我大15岁的研究生。他是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,房地产开发商,事业有成,儿女出息。尽管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,但他博览群书,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相当深厚,他酷爱古典诗词,创作颇丰,在当地已是知名诗人,来校时送给我两本出版的诗集。63岁这一年他退休了,决意来到中国,找到了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,申请入学攻读学位。通过规范的考察和测试,学校根据他的专业水平,直接录取为硕士研究生。很多人不理解,这么大年岁了,不缺钱花,又不需要再就业,苦读三年拿张文凭,有什么意义呢?他说,年轻时为生活打拼,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,这个梦想一直萦绕在他心里,如果不实现,他总觉得是此生大憾。其实前些年暨南大学还曾有过一位80多岁的本科生。应该说,他们读大学已经不存在什么功利目的了,只是为了弥补一段缺失了的人生过程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获得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读大学的一个目的,它超越了人的生存层面的意义,实质上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一种精神需要。大学校园为这种需要的实现提供了特有的环境和氛围。这几十年在大学里教书,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,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。他们入学时还带着中员工的羞涩和稚气,甚至还有乡村的土气;而毕业时,看到的则是一张张文气而自信的面孔。整个人的气质变了,风度变了。大家可以留心一下,社会上那些读过大学的人和没有读过大学的人,一般来说是不难分辨的。
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呢?苏轼有两句诗“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饱读诗书的人,即使穿着粗布衣衫仍然透露出一种华贵的气质。读过大学的人,一般的讲会有一种书生气或者叫文人气,这种优雅脱俗的气质,与大学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分不开的。在大学里,有经过了更高层次教育的老师们,一般来说他们最起码有硕士学位,许多人有博士学位;那些教授们也是专业研究上多有建树的学者。这些老师们不仅会把专业知识传授给你,他们冶学的态度,为人的原则,处事的风范,都会在无形中感染你们。在大学里,你的周围有一批与你一样优秀或者更优秀的同学,你们同校生活,同窗学习,切磋学问,探讨问题,也一起玩乐,相互帮助,当然也有相互竞争,免不了也会有一些不愉快的龃龉。所有这些,会让你懂得怎样与人相处,会让你结下终生的友谊,这是人生最宝贵的情感资源之一。当然了,大学校园里少不了蕴藏着人类文明结晶的图书馆,让你终日倘佯于书海中而忘了时间;也会有那一间间代表着人类科技进步的实验室,他让你把知识转化成创造的能力;还有那社会上难找的运动场所和器材,为你拥有健壮的体魄准备了条件;在这里你还可以找到许多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,让你培养起走出校门后所需要的许多社会活动能力。总之,大学校园是一个有着强大辐射力的文化场,四年的耳濡目染,无处不在的风熏冶陶,只要不是块顽石,你终将会被这里凝聚的人类文明所“化”,成为一名“文化人”,成为一名“学士”。
这一过程,是一个双向的运动。大学校园里的“文化”包围着你,熏染着你,感化着你;但是你若能够真正变化,还须有你自己的主观努力,需要你去拥抱它,接受它,消化它。这样的话,即使你不是一位正式的在册员工,变化也会发生。曾经报道过的一些大学保安、环卫工考上本科甚至研究生的新闻,正可说明这一点。当下中国,一个令人忧虑的风气,是全社会的急功近利,虚骄浮躁;相对来讲,大学校园要平静得多,它是社会的象牙塔。这里有年轻人成熟起来完善起来的环境和氛围,你踏入校门便开启了你人生一段儿特别的旅程。在这段旅途上有鲜花,也有沟坎;有欢笑,也会有眼泪。据说,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山谷里有一块标牌,上面写着“慢慢走,欣赏啊!”同学们,你们今天已经到了这个美丽的山谷,放慢你的脚步吧,一步一步的走下去,仔细的去观赏它的风景,享受它的清雅,去创造一段你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美好过程。
编辑 | 陈 琦
初审 | 陈 晓
复审 | 黄 巡
终审 | 谢清明